冬去犹留诗意在,春来身入图画中。风风雨雨24载,当年他像一颗种子,种进了矿山的土壤,今天,他成了扎根矿山的一棵参天大树。曾获得“中铝集团技能大师”“云南省劳动模范”“云南省兴滇人才”“昭通市乌蒙工匠”“中铝大工匠”等荣誉的他,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,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和巧手”,每每设备故障判断总是一手拿捏,我们都亲切的称他为“设备故障判断老中医”。他就是彝良驰宏动力厂设备检维修作业经理刘祥顺。
苦干结出了硕果
何为工匠精神?凭的就是那股劲儿,他的徒弟这样说道“我师傅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和精益求精的钻劲儿。”作为彝良驰宏机加工、设备检维修和供电保障的领军人物,24年来,刘祥顺扎根焊花闪耀的车间,为了提高焊缝质量,厚厚的手套不知磨破了多少副,皮肤和眼睛也不知被溅落的高温焊渣烫伤过多少次。“干电焊如果不被打眼,肯定不是好焊工,好的技术都是拿焊条喂出来的。”刘祥顺说道。
2024年,刘祥顺临危受命,带领团队焊接安装彝良驰宏矿山井下310m中段排水系统管道,这条管道是彝良驰宏自主焊接首例竖井大直径、长距离管道。当时的他们,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,能够参考的资料就是112竖井图纸和焊接标准。在这样的情形下,刘祥顺带领团队凝心聚力,成功制作出竖井管道下放平台和改装狭隘空间起吊绳,开创了彝良驰宏自主焊接竖井管道的先河,结束了竖井管道外包安装的历史。从临危受命到攻克技术难题,从无从下手到开创先河,“要么不干,要干就干到最好”是刘祥顺从拿起焊枪就一直恪守的信条。24年来的孜孜以求、刻苦钻研结出的硕果,如今的刘祥顺是彝良驰宏首席技师,是公认的技术行家,他用汗水和真诚浇灌着美丽的焊花。
敢干闯出了新路
2024年,SOP自主学习平台与设备联锁项目正式从概念化到实际化开展,作为负责人的他既激动又忐忑,这是他第一次负责软件开发系列的创新项目,也是彝良驰宏首次自主开发学习类客户端APP与设备联动互锁,就在启动后不久,刘祥顺团队就遇到缺乏软件开发人员的瓶颈问题。如果依赖购买外部开发软件,需要花费大量资金。
善于钻研、勤于实践的刘祥顺决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。带领团队的年轻人苦心钻研,经过无数次调试与改进,目前单机版本已在多功能剪切机上试运行,实现零投资完成项目开发研究,下一步将继续探索互联网版和区域联控版本。负责程序开发的团队成员欧智宇笑嘻嘻地说道:“我师傅要求太严格了,比我上学那会儿老师让我背单词还严格,程序里的每一个代码都要求我要学懂弄通,举一反三,我上学都没那么背过。”像这样的创新项目刘祥顺负责开展的有20多个,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。
经验从何而来?日积月累才是硬道理,日复一日的刻苦研究和实践,换来的是应对突发状况的自信从容。在一次日常巡检线路中,细心的他发现固定电缆的杆塔位置有了严重损坏,他心里就在想:要是能有一种不需焊接和钻孔的抱箍,是不是就能解决现状?于是他就带领工作站成员埋头实验,从选材、设计模型、制作产品,一步一步优化,进行上千次的对比模拟,最终研究出能够随意调整固定位置和大小、使用方便的新型抱箍,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,还获得了新型知识产权。
实干练就了匠心
同事们都说,刘祥顺“有一双火眼金睛,看到电气轻微异常他都可以察觉到问题;还有一双灵敏的耳朵,听设备声音也会发现设备的异常”。在他看来,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执着于将事情做到极致的纯粹精神。作为“供电系统守护者”,一路披荆斩棘,潜心钻研二次控制,创新探索出高压电缆头故障诊断法,在中国电气工业报刊登。“我把电力设备当成我的孩子,平时很注意它的一些数据变化,就像小孩的体温和心情,出现异常,就要随时应对解决。”刘祥顺打趣地说道。刘祥顺不仅精通电气专业,还熟练掌握机械加工和车床切削。作为“精一、会二、懂三”的行业“尖兵”,他先后自学了车磨刨铣技术,为电工、钳工、车工、钻铣等多工种提供了助力。从“工”到“匠”的24年间,刘祥顺在毫厘之间打磨匠心,不仅实现了自我重塑,也为彝良驰宏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
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,他以提质、降本、增效为目标和使命,是绝技的传承者,更是技术革新的探路者。他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,用满腔热情奉献自己的力量,“初心”“匠心”相辉映,完美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(欧智宇)